绝杀慕尼黑:美苏争霸下的传奇篮球比赛,三秒钟的葫芦案引发争议
我们会按照报名顺序通知您~
视频介绍
20世纪70年代是美苏争霸、明争暗斗的激烈时期。他们想为任何事情而争吵,包括打篮球。
2017年底,一部新上映的俄罗斯电影《慕尼黑》(俄片名: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罕见地引起了英美媒体的广泛关注,不仅仅是因为该片创下了俄罗斯电影的新票房纪录,更因为它讲述的比赛——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是国际篮球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争议性的比赛。最后三秒也成为双方仍各持己见的葫芦案。本文描述了这场比赛的前因后果。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整个欧洲大陆已经拉开了铁幕。这片铁幕的背后是中东欧所有古代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索非亚。这些著名的城市及其周边人口都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所有这些都以某种方式不仅受到苏联的影响,而且越来越受到莫斯科的控制。”——温斯顿·丘吉尔,1946 年 3 月 5 日。
铁幕演讲被广泛认为是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的开始。几乎在冷战开始的同时,1947年,苏联成为国际篮联的成员。虽然进入领域较晚苏联篮球巨星,但凭借众多会员共和国派出的优秀人才以及可以绕过职业球员限制的运动队体系,苏联在加入国际篮联时就已经是欧洲最强的球队了。 1947年、1951年连续夺冠,2008年获得欧洲锦标赛冠军。1952年奥运会是苏联男篮首次参加世界大赛。虽然他们最终获得了银牌,但半决赛和决赛中两次输给美国也表明,依靠国家体系迅速崛起的苏联还不如篮球底蕴深厚的美国。对手,哪怕美国只派出一支大学生队。
在接下来的三届奥运会上,苏联队的遭遇与1952年类似:击败了除美国之外的几乎所有对手,最终在决赛中不敌美国获得银牌。但苏联篮球的水平并没有停滞不前。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亚历山大·戈梅尔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Гомельский)以他所在的莫斯科中央陆军队为基础打造了一支苏联新锐球队,先后在1959年、1963年和1963年的世锦赛上两次击败美国队,成为了世界冠军。第一次是在1967年的世锦赛上。虽然美国派往世锦赛的队伍不如奥运队,但这至少说明美国队不如奥运队。并非无敌。
时间来到了1971年,虽然前一年的南斯拉夫世锦赛上美国队排名第五,但对于美国人来说,只要派出稍强的队伍,奥运会金牌似乎还是触手可及的。事物。然而,事情并不简单。各种不利因素正在侵蚀这支美国队:政治立场和世锦赛失利导致未来NBA巨星比尔·沃顿提前宣布退出; “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沃顿在一年前还是大三的时候就选择了加入ABA,而沃顿的导师、UCLA的约翰·伍登当时正忙于在NCAA和ABA之间斡旋,无意接手。美国队主教练的位置。最终,美国男篮只能请退役两年的上届国奥队主帅亨利·伊巴再次出山。
伊巴是谁?虽然当时他已年近七十,已经意识到来自苏联的威胁。他曾对《华盛顿邮报》记者表示:“就像日本人一样,这些俄罗斯人正在巧妙地复制和学习我们。”然而,他太落后于时代了。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我们还在打慢速篮球,没有投篮时间限制。那时,篮球场上还是白人占主导地位。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越来越多强壮、速度快的黑人球员成为球场上的统治者。伊巴的风格被很多球员甚至职业球探认为严重阻碍了年轻一代球员尤其是黑人球员发挥自己的强项。
1972年国奥队的训练营也是一场噩梦。根据最终被解雇的克米特·华盛顿(后来差点把汤姆贾诺维奇打死)的回忆,伊巴和几名助教极其强调身体对抗和繁重的训练,还经常大声斥责,这对于大学球员来说太严厉了。负责训练他的肯塔基大学助理教练乔·霍尔给华盛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以前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你从来没有受到过那样的对待,他们让你感觉自己像个白痴。”一个有趣的后续是,华盛顿在选秀失败后,他向他的高中好友阿德里安·丹特利讲述了他的经历,这些经历造就了未来。名人堂得分手放弃了肯塔基大学苏联篮球巨星,选择了圣母大学。在夏威夷的训练营中,被选中接替沃顿的斯温·内特在短短一周的训练中就减掉了20磅(约9公斤)。无法忍受的他立即宣布退出。
场外因素也在影响美国队。马文·巴恩斯在训练营期间无数次击败汤姆·麦克米伦,但场外舆论一致支持麦克米伦,因为两人在当时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美国舆论眼中是黑人和白人的极端例子。严肃:巴恩斯是一名黑人,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由于场外麻烦不断,他被戏称为“坏消息”;麦克米伦是一名白人。高中时就已经登上了《体育画报》的封面。他学习成绩优异,是继比尔·布拉德利之后又一位获得牛津大学罗德奖学金的大学球员。最终,麦克米兰挤掉巴恩斯,入选大名单。不少参加训练营的球员认为,除了巴恩斯日常的傲慢之外,种族因素也是导致他落败的原因之一。尽管经历了种种波折,这支美国队终于成为了一支军队。虽然没有沃顿和J博士,但上届奥运会美国队在没有贾巴尔和马拉维奇的情况下依然轻松夺冠,更何况这支球队。球队的厚度确实非常好。当年12名球员中有10名最终进入NBA,这也是美国国奥队的新高。
麦克米伦曾被美国媒体誉为美国最好的高中生
在太平洋的另一边,苏联篮球正像他们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样,有条不紊地推进另一个四年计划。在经历了墨西哥城奥运会只获得铜牌的失败后,戈梅尔斯基和他的助手们在苏联国家队历史上第一次对球员的各项指标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并作为以此为基础来选择需要的球员。同时,在没有三分线的时代,与伊巴投出更远的球就会暴跳如雷相反,戈梅尔斯基已经见识到了远距离投篮对抗普遍萎缩的防守的巨大威力。当时使用的方法是,在确定球员后,给各俱乐部分配任务,要求俱乐部在训练时注重加强球员多方面的素质,鼓励球员将射程延长一米。
但苏联国家队并不是铁板一块。 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美苏对抗最为激烈。当时苏联有不少名人逃亡,震惊全国。由于出国交流的机会多了,文化体育界自然成为了重要的重灾区,而身为犹太人的戈梅尔斯基也成为了重大嫌疑对象。 1970年底,戈梅尔斯基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提前下课,由来自列宁格勒巴达克的弗拉基米尔·康德拉辛(Владимир Кондрашин)接替。康德拉辛一上任,就不得不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这支国家队树立自己的威信?长期以来,苏联国家队的核心成员谢尔盖·别洛夫(Сергей Белов)、阿尔扬·扎穆哈梅多夫(Алжан Жармухамедов)等都来自莫斯科,有戈梅尔斯基执教的军事背景。中央陆军(相当于我们当时的八一队),这十年来的飞速进步,也让戈梅尔斯基的名字与国家队联系在一起。不过,对于一支有政委的团队来说,这个问题并不算太困难,康德拉辛也顺利度过了过渡期。
康德拉辛的加盟确实给苏联队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戈梅尔斯基在1960年代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但长期担任中央陆军主帅让他在选拔人才方面略显狭窄。康德拉辛上任后,立即从莫斯科迪纳摩挖来了亚历山大·波洛舍夫(Александр Болошев)。由于莫斯科迪纳摩常年徘徊在联赛中游,这位传球技术出色的强力前锋此前一直是国家队的遗产。或多或少的自私,康德拉辛开始在国家队重用亚历山大·贝洛夫,而康德拉辛发掘的年轻人确实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很多在NBA留下传奇的巨星都和我们一样,喜欢在板后扣篮盖帽。董事会,迫使国际篮联为他改变规则。在得知沃尔顿不参加后,苏联确定了夺取金牌的目标,而疯狂科学家康德拉辛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国际篮联30秒规则下的球队进攻之一。时间控制在17-19秒。我们面对美国时放弃了以前的防御为主的做法,而是主动进攻。即使面对美国,我们也要坚持这一点。
1972年,奥运会时隔36年再次来到德国。正如36年前一样,德国人将奥运会视为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不同的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向世人展示了希特勒的狼性野心。德国人想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展示的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新德国。第一次设计吉祥物、第一次通过卫星转播比赛、第一次使用电子计时……很多新事物在本届奥运会上首次亮相。直到1972年9月5日之前,这似乎都是一届非常成功的奥运会。
为了洗刷柏林奥运会留下的丑陋记忆,慕尼黑奥运会聚焦于乐趣。主办方甚至降低了安全级别。由于二战后德国对军警的严格限制,整个奥运会期间甚至没有一名警察出现在场馆内。这也给巴勒斯坦极端组织“黑色九月”提供了机会,制造了造成以色列代表团11名成员死亡的慕尼黑大屠杀,奥运会因此暂停,虽然这次袭击并没有伤害到美国和苏联联盟。运动员们,但还是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尤其是美国队那些没有世界经验的大学生。
1972年9月9日,经过种种波折,双方终于如期在决赛中相遇。美国队虽然旅途相对顺利,但在上一场对阵巴西的比赛中几乎打破了自己在奥运会上的不败纪录,而苏联队上一场比赛则一帆风顺。半决赛中只有古巴队给他们带来了一点麻烦,但他们并没有轻松。在男篮决赛的最后一个比赛日,苏联队已经领先美国队赢得了49枚金牌,但还需要再获得一枚金牌。纪念苏联成立50周年。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苏联男篮在最后三秒击败美国男篮。
面对强大的美国队,苏联队居然取得了领先。还剩三秒时,一次失误导致美国队取得领先……美国球员开始为胜利欢呼,而苏联球员则黯然离场……最终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它有这种能力,可以将一场简单甚至毫无悬念的篮球比赛变成一场拳击比赛。逆转、压哨绝杀、最后三秒,比赛的震撼更像是在现场直播,很容易让人全身着火。
这部电影仍然不忘对苏联官僚机构进行猛烈抨击。比如:苏联官方对国内球员进行海关检查,苏联队高层想利用国际恐怖事件退出比赛,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同时,也不断暗示场外因素的存在。美国队恶意放大了篮球对抗性的体育精神,但裁判却表示苏联篮球巨星,美国队虽然赢得不干净,但并没有犯规。
不过,苏联人很快就学会了这一招,无师自通,我很高兴裁判改变了判罚。果然,黑白的设定是最让我兴奋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纽约也不是。当新上任的教练在新闻发布会上威胁要击败美国队时,所有高层领导都认为他疯了。
但凭借着这股疯狂的能量,加兰带领队员们进行了美式训练,并进入了慕尼黑奥运会。这位教练最擅长的是心理战,战术上也借鉴了美国人的攻防轮换。
他对这场比赛的态度已经开始形成。主教练认为,赢得比赛的关键在于团队信任,因此在奥运会第一天,他就纵容队员们尽情享受。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给球员致命一击的竟然是街上随机出现的几个篮球小子。
他们击败了苏联男篮的MVP谢尔盖和整个球队。队员们失去了所有的鱼子酱,甚至鞋子。
最终让全队团结起来的是教练决心自费支付球员萨沙的医疗费用。从此,原本分散的球队在教练的信念下团结起来,实力惊人。场上指挥战术的加兰,长得极其帅气。他一挥手,整个美国队都颤抖起来。
现在回想起来,刚刚到来的苏联队就被街头男孩和大学生队打得七零八落,随后又恢复了信心,强行进攻。我太喜欢这种无用的反击了!
最后一战的时长赶上了《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拯救生命”演唱会的时长,尤其是最后一球获胜的萨沙简直太帅了。果然,我们这些从小就被中国男篮带伤的人就爱看这样的高燃时刻!
整部电影有种带你回到最原始的体育电影的力量。电影中你不必去思考美苏冷战、政治局势等严肃问题,因为这些都被苏俄幽默感消除了。
比如一句:进了这个球他就可以入党了,还有俄罗斯姓氏逼死解说员的类似情节,让我突然觉得:他们的幽默感相当超前。
总之,它只是想告诉你:什么都不用担心,做一个快乐、纯粹的粉丝即可。
没想到的是,俄罗斯篮球励志电影也可以这么好看。竞争和抱怨被巧妙地放在一起,就连情绪也非常克制。完全没有被强行殴打的感觉。那种从头到脚都沉浸在燃烧之中。
正如人们所说:体育比任何战争都更纯粹、更美好,无论是热战还是冷战。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