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足球俱乐部收购风潮引关注,央行副行长提醒投资异常

炫酷直播网 阅读: 2024年12月09日 21:53

据中国证券网报道,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年会上,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直言,部分收购实际上是为了转让资产。资产。

去年底中国投资的英超球队,四部门对体育俱乐部等领域一些非理性外资倾向表示密切关注。建议相关企业谨慎决策。

央行副行长提醒投资异常

“总体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和东道国经济增长,实现互利共赢。这也包括改善中国综合国力和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包括经济向好、‘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稳步推进。”

潘功胜表示,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40%,是往年的数倍。这具有积极意义。

但同时,他也没有回避其中隐藏的一些异常行为。比如,国内一家钢铁厂去海外收购一家餐饮公司,国内一家餐馆老板去海外收购一家网络游戏公司。

“中国企业去年在海外收购了很多足球俱乐部,如果这些收购有利于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有很多企业负债率本来就很高,他们借大量资金进行海外收购,有的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资产。”

潘功胜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应该更加健康有序。 “我也从事过商业机构的海外并购。我的经验是,海外并购有时就像一束带刺的玫瑰。您必须小心并进行完整的演示。 ”

海外收购引发恐慌

自2015年1月万达收购西甲马德里竞技20%股权以来,中国资本在欧洲足坛的“圈地”运动愈演愈烈。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收购范围涵盖西甲、英超、意甲、法甲、英冠、法乙甚至捷克联赛,涉及西班牙人、格拉纳达、西布朗等球队欧洲二、三线俱乐部。此外,米兰、曼城等豪门俱乐部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在国内足球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中国投资的英超球队,出国成为不少资本和企业的选择。

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一些收购欧洲俱乐部的中资企业,得到的答案大体一致。 “我们希望通过此举争夺体育产业上游资源,实现自己的体育布局,同时反哺国内足球产业……”

但现实并不总是如人们所愿。

“盈利模式成熟并不意味着个别俱乐部盈利。除了德甲之外,欧洲五大联赛都比较健康,其他联赛大部分球队都在亏损。从中资标的来看,大概率会出现亏损。”短期利润不高。”国内知名体育咨询公司Key Way首席执行官张庆向澎湃新闻表示,部分投资者确实是非理性的。

事实上,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团队的行为早已引起相关部门的警惕。

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汇局负责人就新形势下中国有关部门如何加强外商投资监管答记者问。当前的对外投资形势。期间提到,监管部门密切关注近期房地产、酒店、影院、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一些非理性外资动向,建议相关企业审慎决策。

体育总局反对“有钱任性”

张庆认为,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通过投资海外俱乐部,在资本层面进行运作。

“比如通过并购,可以给自己添加体育概念,提高估值,达到提升股价的目的。”

“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很多急功近利的行为,体育领域和服务经济需要长期培育。当然,经历了最初的疯狂烧钱之后,一些投资者已经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在监管部门警惕投资“非理性倾向”的同时,中国足球圈的“泡沫”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个直接的现象是转会市场上球员身价大幅“膨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球员的转会操作中,溢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谈到“烧钱”问题时中国投资的英超球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明确表示反对。

“‘天价球员’是投资足球的‘有钱又任性’的人造成的现象。他们对商业感兴趣,而不是足球。”他表示,国家体育总局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并出台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下一步,将出台更加严厉的整改措施,谴责这种不利于足球产业发展的行为。

今年1月中国足协出台的联赛管理“十八条”中,就有限制俱乐部“烧钱”的规定。它包括确定职业俱乐部用于支付球员的资金比例的措施,通常称为“工资上限”。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