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和当代力帆俱乐部的资本关系,重庆足球的起伏与坎坷

炫酷直播网 阅读: 2024年04月30日 12:25

在我看来,这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说明了中超联赛和当代力帆俱乐部的商业价值中超球队队服,也说明了金源足球背景下小俱乐部经营的困境。 很多人说只要保留重庆两个字就可以了。 这一爆料,流露了他们对中国足球商业环境和重庆足球沉浮的无奈。 大多数中超俱乐部都没有盈利。 足球投资者将足球作为广告甚至投机的手段,球队名称随着资本而改变。 重庆足球曾经历过前锋环岛、重庆隆鑫、重庆力帆、重庆当代力帆等多个队名,2017年,力帆原投资人甚至扬言要放弃足球,由当代集团接手。 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能用上“重庆”两个字,就没有什么是重庆球迷不能接受的。 在追击面前,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命名费

2月28日,重庆足球队由“重庆力帆”更名为“重庆SWM斯威足球队”,SWM斯威汽车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 根据协议,新赛季重庆足球队将以“重庆斯威足球队”或“重庆斯威”的新名称征战中超联赛。 球队还将使用新的队徽、队服以及胸前和背部的广告。 均印有“SWM斯威汽车”字样。

当代力帆俱乐部新赛季招商说明书显示,球队冠名价为1.2亿元/赛季,胸前广告为6000万元/赛季,背面广告为2000万元/赛季。 因此,简单计算一下,SWM斯威汽车此次付出的代价可能接近2亿元。 不过,发布会上,重庆当代力帆俱乐部和SWM斯威汽车均未透露具体赞助价格。

据武汉当代名城文化有限公司发布的关联交易公告显示,本次交易金额可能在1.5亿元至2亿元之间。 经济观察网记者梳理了重庆足球队背后的资本关系。 资料显示,该球队隶属于重庆当代力帆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而当代集团持有当代力帆90%的股权; 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当代力帆10%股权。

关联交易公告显示,一家名为“双刃剑上海”的公司于2月28日签署代理协议,表示应向当代力帆指定账户支付冠名费15725万元。 另外,这笔赞助费会随着球队的表现而波动。 如果当代力帆当年排名联赛2-4名,双刃剑上海当年应支付的冠名费金额将增加20%; 如果当代力帆当年排名联赛第一,双刃剑上海当年应支付的冠名费金额将增加20%。 名称费金额增加了30%。

如果当代力帆当年从联赛降级,双刃剑上海当年应缴纳的冠名费金额将减少50%。 双刃剑 上海有权按照上述规定不支付未付款部分。 若存在多缴费用,当代力帆应在降级结果确定后10个工作日内退还相关费用。 28日晚,当代名城宣布,公司全资子公司双刃剑上海于28日与SWM斯威汽车签署赞助协议,SWM斯威汽车成为当代力帆2018-2020赛季赞助商。 上海总共支付约1.85亿元人民币,当代力帆足球队的队名将是“重庆斯威足球队”。

更名原因

重庆足球队的亏损和大股东面临的困难是球队更名的原因。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当代力帆总资产35957.37万元,净资产-11085.37万元,2017年营业收入16018.78万元,净利润-14427.77万元。 当代名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1002万元,同比增长58.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04万元,同比下降9.07 %。

力帆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90.81亿元,同比增长15.62%; 汽车行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速为1.5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4亿元,同比下降12.2%。 接替力帆名号的SWM斯威汽车也是一家重庆公司。

SWM斯威汽车原本是一个意大利品牌,最早诞生于1971年。这个品牌在当地并不出名,甚至已经破产。 然而,2014年,重庆东方鑫源控股有限公司(简称鑫源控股)全面收购SWM品牌,同时还收购了宝马在意大利的制造基地中超球队队服,包括其主要产品的原始知识产权和技术数据。 通过整合将该品牌引入国内,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成功的汽车品牌。 这个品牌的发展轨迹与宝沃类似——后者被福田汽车收购,变成了德国品牌。

SWM斯威汽车于2016年宣布在中国“复活”,并在随后两年内陆续推出了SWM斯威X7和SWM斯威X3两款车型。 2017年,这两款产品销量超过5万辆新车。 然而,品牌认知度低仍然是这个品牌的最大弱点——这似乎也是斯威大方冠名重庆足球队的原因。 SWM斯威汽车背后的控制人是鑫源控股。 据该公司官网显示,该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涉及工业制造、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大型企业。 目前已逐步形成集汽车、高端越野摩托车、农业机械、通用机械、动力总成、融资租赁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一体化发展平台。

SWM斯威汽车今年设定了实现“两个1”的目标:2018年全年销量突破10万辆,单产品销量实现月销1万辆。 而SWM斯威汽车今年将推出两款新车,分别是内部代号S402的新款SUV和2018款SWM斯威X7。 然而,有着同样运营路径的宝沃却在2017年陷入了发展困境,至今仍未摆脱。 那么,SWM斯威汽车在突破5万辆之后还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吗?

投资中超的经济账

2015年,中国足球启动新一轮市场化改革。 当年9月,中国体育动力斥资80亿元买下2016年至2020年五个赛季的中超联赛转播权,这个价格在当时被称为“天价”,震惊了中国体坛。世界。 随后,获得版权的体奥动力增加了转播摄像机数量,升级了信号制作水平,以提高中超联赛的质量。 2016赛季中超球队队服,中超联赛现场观众人数接近600万。 截至2017赛季,联赛海外转播覆盖96个国家和地区,极大扩大了中超联赛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2017年初,足协出台了要求U23球员上场、限制外援等新政策。 这些措施虽然给了国内年轻球员更多的出场机会,但从版权方角度来看,在海外转播、版权发行、赞助商权益等方面,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中超比赛的享受度和竞争力。和兴趣。 一些负面影响。 自去年7月起,体奥动力公司就曾要求修改合同,但与中超的谈判一直持续到本月底才达成目前的协议。 近日,关于中超联赛版权合同期限,中超联赛有限公司与跳动体育传播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将其由原来的5年延长至10年,总价上涨由原来的80亿元增至110亿元。 虽然签约期限延长,但年均版权费从16亿元下降到11亿元,可谓大幅“缩水”。 根据新协议,体奥动力公司将在前五年向中超联赛支付版权费50亿元,每年10亿元,未来五年总计60亿元。

具体到中超俱乐部,大部分中超球队都在亏损,盈利的寥寥无几。 由于球员身价虚高,中超球队赚钱项目太少,盈利基本不可能。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6赛季中超俱乐部总收入为70.82亿元,而俱乐部总成本为110.14亿元,亏损近40亿元。 以恒大为例,其年收入为5.61亿,与支出相比,损失了近10亿。 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商业广告、门票、球员转会费、年终分红等。 商业广告收入的重要来源。 球队冠名、胸前广告、球场广告等,中超这方面的发展现阶段还处于初级阶段,赚不了多少钱。 2016赛季,每支中超球队分红约6000万元,2017年分红约7400万元。 与球队的投入相比,这笔钱实在是杯水车薪。 对于富裕的俱乐部或足球市场相对“金牌”的地方来说,门票收入还可以,但收入却少得可怜,几乎不足以覆盖球队的奖金。 每年约2亿的冠名和广告收入只是卡拉斯卡转会费的一半。

足球俱乐部本身并不赚钱,但在中超联赛中,足球俱乐部为投资方的母公司起到了很好的广告作用。 借助足球比赛的宣传,母公司可以从销售量的增加中获得大量收入。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恒大。 恒大自2010年收购广药队以来,已连续8年涉足足球,夺得8次冠军、7次中超冠军和1次中甲联赛冠军。 2016年,恒大成为“第一”。 1地产一哥”。 中国恒大发布公告显示,2016年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额3733.7亿元,全年销售面积4469万平方米。 恒大一位副总裁在向足协领导汇报时表示,恒大的足球投资回报率约为1:15,也就是说,每投入1亿,可以赚回15亿。 用恒大董事长许家印的话来说:谁能说我们在足球上的钱是白花的? 至少让全国人民认识了恒大品牌,提升了恒大品牌。 这种好处无法估计。

有能力踢中超的人首先都是有钱人,而且都不是普通球员。 有两个主要群体满足这个条件。 一是知名国企、央企,如上海上港、国安、鲁能等; 另一个是民营企业,比如恒大。 这些公司大多都有足够的资金注入俱乐部。 他们不在乎是否赚取一般利润。 当然,最终的目的是赚钱、盈利,这又是一个更深的层次。 但为什么团队的收入与团队的支出不成正比呢? 很多企业和业主都热衷于此,甚至不惜斥巨资。 事实上,更大的目的是无形资产。 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够做强做大,是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有更好的思维,不顾小象和局部得失。 这种无形资产会通过知名度、市场、信息等迅速传递到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轰动,最终为俱乐部、球队、企业赚大钱。 这应该是中超球队盈利的主要原因。 团队=俱乐部=企业。 当然,俱乐部和公司的名称不同,不能直接等同。 当代力帆俱乐部因巨大经济效益而甘愿消失:大股东当代名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1002万元,同比增长58.26%,归母净利润上市公司股东为5004万元,同比减少9.07%,而冠名费、广告费每年高达近2亿元。 这也说明,相比于广告和品牌效应,他们目前更需要的是经济收入,这与大多数中超俱乐部的投资者不同。

俱乐部命名趋势

如今欧洲主流联赛基本都使用中性名称,比如曼联和曼城、国际米兰和AC米兰等。 他们会用一些中性的名字来区分同城的球队。 如果一个城市只有一支球队,一般就用城市的名字就可以了,比如巴塞罗那、多特蒙德、那不勒斯、里昂。 不过,中超联赛的球队仍然是企业赞助的,16支球队没有一支是中立的。 放眼全球,这种情况其实是比较少见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足协公布的18项中超新政中,其中就有一项谈到在完成俱乐部本土化的基础上,推动俱乐部股权多元化、名称中性化。 但考虑到国情,实现这一点还是比较困难的。 毕竟俱乐部赞助商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当然不愿意取消自己的冠名权。 不过,从职业化的趋势来看,中超联赛终有一天会实现性别中立的名字,因为放眼欧洲五大联赛,没有拜仁安联、曼城伊蒂哈德、阿森纳酋长、国际米兰苏宁。 。

J联赛和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同为非主流联赛,各队基本实现了性别中立,如日本鹿岛鹿角、广岛三箭、浦和红钻、东京FC、横滨水手、曼联等。美国的洛杉矶银河队、西雅图海湾人队、科罗拉多急流队、奥兰多城队、多伦多足球俱乐部等。

那么,如果中超联赛的16支球队全部采用J联赛、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这样的中性名称,会发生什么呢? 不知道投资者会不会因此而失去投资热情。 毕竟第一眼不会想到曼联、皇马、拜仁这样的名字。 但如果中超联赛足够成功,俱乐部本身就可以盈利,而不是作为广告手段。 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是坏事,对于粉丝来说更是令人向往。

参考: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